難得一篇論文可以讓我翻看再三、「眉批再三」
半福佬客?
到底是誰說的?
閩南人?
哪裡的閩南人?
客家人不這麼說嗎?
這篇研究不把族群屬性做為探究目的
而是藉由族群所操的語言去看:
這個區域拓墾之初的族群分佈情形
就祖籍分析來看
好像,真有那麼一點複製原鄉廣東惠州府一帶的味道
所以
文章所論及的,這群人的閩客雙語能力,其實是原鄉就具備的
--這也不無可能。
但這是否意味著,大牛欄葉姓的多元漳腔特色,其實也是由原鄉陸豐閩客夾雜一帶所帶來的?
回顧洪老師1993~2003這段期間有關大牛欄的文章
「客語區環抱的漳州閩方言島」
就葉姓的語言樣本來看,有漳州底層,加上潮州話特色,移民地客語融合,最後有朝向台灣普通腔變化的趨勢。
研究者與洪老師最大的不同是:
洪老師把環抱大牛欄的地區視為客語區,而大牛欄本身是閩南語方言島;研究者將「兼操閩客雙語的人」與閩南人所稱「半福佬客」連結起來,將他們所分布的地區稱為「半福佬客區」,而大牛欄由於本身就是閩客雙語兼通的區域,所以是半福佬客區。
這篇研究反其道而行,將這些雙語兼通的族群屬性弄模糊(原鄉來自1.他所謂閩客混合區及2.「客福佬」,都被該研究列為「半福佬客」),並且歸結其語言特性是源自原鄉移出之地閩客交界地帶→閩客語混合區。文中告訴我們陸豐、海豐、汕頭一帶都是偏漳而不偏泉的特性,以此佐證研究區「一些」(沒交代多少,可見其實並沒有全數契合)亦是偏漳而不偏附近同安泉的情況。半福佬客區若干地名的閩南語特色,其實是反映世居宗族客閩兼通的特性。所以「他們幾百年前移民前就這樣,現在也還是這樣」,這也大聲的告訴一般人士及學界,這個地區的廣東海陸豐人,不見得本來都是客家人,不見得本來只懂海陸客話,他們對海豐一帶的漳州腔閩南話也頗為熟悉,他們甚至是閩南人,如大牛欄葉姓。(應該是這樣解讀沒錯吧!)
雖然廣東不見得是客,這種說法我們都早就知道了,只是大牛欄附近不見得原是客家人,對我來說還挺新鮮的,而「半福佬客」這種稱呼,該不會是學界「福佬客」影響民間而衍生出來的吧?!
不過研究者不是語言專家,即便去做了少數詞彙的語言調本,也不能看出原鄉語言有否潮州話特色、有否客家話特色,同樣也看不出移民地的語言是否有潮州話及客家話特色。
所以,這方面有關語言內涵的問題,這篇研究是沒有辦法解釋的,再說,那也不是他所要訴求的重點。
其他研究方法及其他細節的問題,就不談了。
 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