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家可能資金都到位了,所以有錢可以動用請多點人進來
我們muse呢?
你看他打巡迴賽也幾年了(2019轉職業),他爸媽可能這是第一次出國看他比賽
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優沃,而我們贊助商到底跟他簽了多少?贊助多少?
比較有力的是勞力士
相對的罪人親估,他多少名牌在手啊!光nike,十年多少萬?!
錢就花下去了!
但是你看問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。
想想罪人親估這幾年,成績打出來了,排名上到top 10,nike馬上就加碼了
而成績怎麼打出來的?!
紮實地從冠軍賽、挑戰賽到 atp,250冠軍一個一個拿,績分一站一站加
咱孩子呢?
一直都在越級打怪,大半時間都用在比賽,基本功夫呢?
然後怪東怪西,一下說感冒,一下說失戀,一下說畢業,一下說被退賽,一下說簽運,一下說傷病。
對,都是事實,但你能比賽的時候,你打了幾場球?
我真的對這奶媽教練很有意見。
昨天去查了ITF 青少年時期的資料,發現muse以前就都是比賽很多的模式,用多比賽累積積分。
相對的看小科達,沒幾場,排名就進到了top10,我們是打了十幾場球才有top10。
這實力實在太有差距了。
而一直都在比賽意味著什麼?!
一、證實練功時間很少
二、承第一點,所以咱天賦是真的很高
三、承一、二點,證實從小到大能贏比賽吃的都是天賦老本,不是練出來的功夫
再想想muse和奶媽教練說過啥:從他十二歲開始都是靠出其不意的手感球贏的球賽
所以他很喜歡這樣打球。
現在職業賽、頂級賽事也參加幾年了,眼界開了,知道怎麼回事了吧!
但是他現在的時間還不都用在踏實練功上,都還是在比賽
有一點很大的原因是,為了維持積分的問題。
還有就是專挑難度大的去比。
從小就不像別人踏實比冠軍賽、挑戰賽,多拿幾個冠軍,而是就跳250。
大滿貫就不說。
有1000就比1000,有500就不比250。
長期下來,導致什麼狀況:
一、排不上種子,又簽運差第一輪就遇上大種子
二、就算對手不是種子,實力也不足以贏對方,然後越打越沒信心,就反映在技戰術上
三、總是一兩輪就輸球,沒積分,影響之後的排位,排位就影響直接打正賽或從資格賽打起
四、舟車勞頓身體也疲勞,加上適應氣候啥的很容易生病
五、成績出不來就影響贊助,更不要說新的贊助
所以這就是編程的問題
奶媽教練的專業腦袋到底到什麼程度啊?!
👿👿👿👿👿
 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